第一章概述/001 第一節全球植被資源概況001 第二節SOTER數據庫概述002 第三節生境因子概述005 第四節地理格網理論概述006 第五節植被生境因子概述008 一、植被研究進展008 二、植被與氣候變化研究進展008 三、植被地理分布的研究進展010 第六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011 一、研究的目的011 二、研究的意義012 三、擬解決的關鍵問題013 第七節主要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014 一、主要研究內容014 二、主要研究理論及方法015 第二章研究區概況與數據預處理/036 第一節研究區概況036 一、氣象概況036 二、森林植被概況037 三、森林土壤概況038 四、地形地貌概況041 第二節遙感數據及其預處理041 一、 MODIS森林植被蓋度數據041 二、中國地形SRTM數據獲取042 第三節氣象、土壤數據及其預處理043 一、氣象資料屬性043 二、時間屬性044 三、空間屬性044 四、觀測儀器及方法044 五、數據質量檢核044 第四節森林植被屬性的賦值045 第五節創建FM-SOTER數據庫046 一、數據種類及來源046 二、數據參數047 三、數據矢量化047 四、1∶10000地圖分幅及網格劃分048 五、矩形網格數據的識別049 第六節關鍵數據表050 第三章氣象因子的經緯度空間變異/051 第一節平均降水量空間變異分析053 一、平均降水量的空間變異度053 二、平均降水量一階趨勢模型054 三、平均降水量二階趨勢模型055 四、平均降水量三階趨勢模型056 第二節最大降水量空間變異分析058 一、最大降水量空間變異度058 二、最大降水量一階趨勢模型059 三、最大降水量二階趨勢模型059 四、最大降水量三階趨勢模型060 第三節最小降水量空間變異分析062 一、最小降水量空間變異度062 二、最小降水量一階趨勢模型063 三、最小降水量二階趨勢模型064 四、最小降水量三階趨勢模型065 第四節平均氣溫空間變異分析067 一、平均氣溫的變異度067 二、平均氣溫一階趨勢模型068 三、平均氣溫二階趨勢模型069 四、平均氣溫三階趨勢模型069 第五節全國范圍平均濕度空間變異分析071 一、平均濕度空間變異度071 二、平均濕度一階趨勢模型072 三、平均濕度二階趨勢模型073 四、平均濕度三階趨勢模型074 第六節本章小結075 第四章潛在蒸散發ET0在時間尺度的分形/077 第一節蒸散發ET0在時間尺度的單重分形077 一、單重分形理論077 二、R/S重標極差分析法078 第二節數據處理方法079 一、普通克里格插值法079 二、反距離權重插值法080 三、樣條插值法080 四、檢驗方法081 第三節潛在蒸散發ET0分形特征分析081 一、潛在蒸散發ET0變化的持續性081 二、潛在蒸散發ET0的分形特征081 三、潛在蒸散發ET0分形維數與經緯度和海拔的關系082 第四節潛在蒸散發ET0在時間尺度的多重分形082 一、基本原理及公式083 二、典型氣象站的氣象要素多重分形分析085 三、典型氣象站的潛在蒸散發量多重分形特征分析096 第五章氣象要素在時間尺度的變化及分形特征/100 第一節基本原理及公式101 一、氣候傾向率的計算101 二、分形理論101 三、R/S重標極差分析法101 第二節典型站點氣象要素和潛在蒸散發年際變化規律分析102 一、不同氣候類型典型氣象站點概況102 二、氣象要素和潛在蒸散發年際變化規律分析103 第三節全國氣象要素和潛在蒸散發的年際變化規律分析109 第四節全國氣象要素和潛在蒸散發分形特征分析109 一、氣象要素及ET0變化的持續性109 二、氣象要素及ET0分形特征110 第五節本章小結111 第六章植物土壤因子的空間變異及模糊聚類/113 第一節我國植物土壤因子的概況113 第二節植物土壤屬性數據庫114 第三節植物土壤屬性數據分類分析114 一、土壤類別關聯植物植被及關聯度114 二、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級及變異度121 三、土壤P含量分級及變異度122 四、土壤K含量分級及變異度123 第四節典型網格區植物土壤模糊聚類123 一、材料與數據123 二、對稱矩陣的生成124 三、模糊聚類定量閾值解算126 第五節本章小結129 第七章植被地形因子的經緯度空間變異/130 第一節網格最大高程空間變異研究135 一、最大高程的空間變異度135 二、網格最大高程一階趨勢模型135 三、網格最大高程二階趨勢模型136 四、網格最大高程三階趨勢模型138 第二節網格最小高程空間變異分析139 一、最小高程的空間變異度139 二、網格最小高程一階趨勢模型140 三、網格最小高程二階趨勢模型141 四、網格最小高程三階趨勢模型142 第三節植被地形因子的經緯度數據144 第四節本章小結144 第八章植被標準差橢圓分析及適宜性評價/145 第一節植被分布概覽145 第二節植被標準差橢圓(SDE)分析146 一、分析量化指標146 二、植被類型的離散度149 三、植被類型的方向趨勢150 第三節植被適應性生境參數分析152 一、針葉林生境分析152 二、栽培植被生境分析153 三、闊葉林和疏林生境分析154 四、草甸和草本沼澤生境分析155 五、灌叢和萌生矮林生境分析155 六、草原和稀樹灌叢草原生境分析156 七、荒漠植被生境分析156 第四節中國植被空間適宜性評價157 一、植被類型代碼與適宜土壤大類157 二、中國植被的緯度區間適宜性159 三、中國植被的經度區間適宜性159 四、中國植被的高程區間適宜性161 第五節本章小結161 第九章多因子支持下的植物分區PRNN模式識別/162 第一節傳統植被分區現狀162 一、中國植被分區概況162 二、傳統分區的局限164 三、中國植物重新分區的必要性164 四、合理分區的原則164 第二節人工神經網絡模式識別模型與數據165 一、人工神經網絡165 二、PRNN模式識別原理166 三、模式識別數據來源166 第三節結果與分析168 一、PRNN模型168 二、識別參數分析169 三、混淆度分析171 四、訓練次數及驗證檢查174 第十章結論與展望/176 一、中國植被氣象因子空間變異度規律176 二、植被分布與土壤類型關系密切178 三、植被地形因子空間變異規律性強178 四、植被生境適宜性被量化界定179 五、植被生境因子空間變異研究展望180 參考文獻/181
ISBN:978-7-122-37603-9
語種:漢文
開本:16
出版時間:2021-01-01
裝幀:平
頁數:185